不随意登录小网站 不扫描陌生二维码 一线法官支招防范信息犯罪
一觉醒来,各大支付平台及关联银行卡的钱被盗了;莫名接到自称客服电话,以商品质量有问题为由主动退款,点击其发来的链接或扫一扫陌生的二维码,银行卡的钱就被转走了……这些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移动支付给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觊觎的重点目标之一。
中国银联《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74%的受访者更习惯使用移动支付,并且8成以上的受访者通常使用二维码扫码,近5成人群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也会因有优惠信息而去扫码。显然,很多用户在享受移动支付的快捷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
8月8日,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蔡秀通过直播节目,详细介绍如何预防移动支付类犯罪以及保护自身的财产。她建议,要保护好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及其中的个人信息;最好不开通手机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要随意登录小网站;切勿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等。
移动支付犯罪呈现低龄化、智能化特点
移动支付作为新生事物,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比较大。移动支付所涉及的通信、金融等领域也都是年轻人不断开拓的领域,其中,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掌握的技术获取钱财,“当前移动支付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蔡秀表示。
移动支付的犯罪一般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用户账户内的资金进行窃取,比如利用木马病毒实施盗窃犯罪,利用支付交易规则实施诈骗犯罪,利用支付平台交易特点实施洗钱犯罪等,移动支付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的特点。
此外,利用移动支付进行犯罪的过程中,伴随着非法侵犯他人个人信息、非法窃取他人隐私等犯罪行为的存在。蔡秀在案件审理中,经常发现犯罪分子会牵涉到很多犯罪行为,加上移动支付犯罪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导致涉及的罪名也更加复杂。
法官建议:最好不要开通小额免密功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带来了新型的移动支付侵犯财产类犯罪。蔡秀表示,利用移动支付进行侵犯财产类犯罪较为常见的是直接盗窃,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账户直接转账获得财物。她指出,这类犯罪多为熟人作案,通过获取原支付密码或利用小额快捷支付或私自设置面容ID、指纹等支付密码的方式,偷偷使用他人的手机操作转账。同时,她也强调,最好不要开通小额免密功能,同时也要将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里保障支付安全的功能全部打开。
蔡秀在直播节目中提及了一个案例。胡某与郑某合作开了一家中介公司,相互之间并无防备之心,胡某甚至还经常拿着郑某的手机玩游戏。有一天,郑某进行网上购物需要注册支付宝账号,他因年纪较大,便让胡某帮忙注册。在这个过程中,胡某记住了郑某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后来因胡某赌博欠钱,他将郑某的上述银行卡绑定到其用郑某手机号私自注册的微信账户上。以“微信零钱账户充值”方式窃取郑某5万元。后来,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以胡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蔡秀建议,大家一定保护好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及其中的个人信息。即使需要交给他人使用,也最好不要将原件交给对方。同时,还要留意银行卡的扣费信息,若发生不知情的消费信息,需要及时联系银行。
移动支付类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个人信息泄露
除了熟人作案外,还有陌生的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软件进行盗窃。不法分子编造各种理由骗他人扫描带有病毒的静态二维码或点击携带病毒的短信、邮件,使他人的手机处于被监测、信息被截取状态,再利用截获的信息窃取财物。
不法分子还可能会通过非法方法获得用户购物平台账号、购物信息和联系方式,冒充客服给用户打电话,并以退款为由发链接给用户进行操作。其实,很多链接打开之后就是钓鱼网站,用户的银行卡号、密码将会被截取。
对此,蔡秀表示,如果是正规的购物网站出现异常之后,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操作,并不需要跳至二级网站。“一定要格外小心,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主动跟商家联系,不要贸然点击,”她说。
蔡秀指出,在审判实践中,发现存在利用晒密、撞库等方式窃取他人电子账户乃至银行卡内钱款的犯罪行为。她举例称,钟某下载了用于非法获取账户信息的“撞库”软件,并从别处购得的大量账户登录信息,批量尝试登录网站并成功获取了几十余条用户登录账号、密码。后来,钟某盗用上述账号内用户通过充值等方式获取的礼金卡,并在网站上进行购物,或用于个人消费、或对外销赃变现。
用户会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密码注册很多网站,这点恰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蔡秀建议,不要轻易在防范级别低的小网站使用手机号、身份证号注册账号,也不要使用微信、支付宝、手机银行的用户名和密码在其他网站注册账号,不同的网站应尽量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同时也要养成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移动支付类犯罪通常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窃取银行账户或电子账户的资金,用户并不能及时发现,甚至都无法确定具体盗取其金钱的不法分子。由于这类犯罪具有隐蔽性、犯罪手段智能化,导致用户维权也比较难。蔡秀表示,不法分子进行移动支付类犯罪,涉案金额可能更大,侵犯的法益可能更多,触犯的罪名可能更多,受到的法律惩罚可能更多。
蔡秀表示,移动支付类犯罪,归根结底是不法分子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后进而实施的犯罪。因此,大家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
报料请点击
推荐阅读:
梦中收短信醒来钱没了?短信嗅探盗刷来袭,运营商服务该升级了!
宿州城管曝光270家违规店,姓名地址手机号一并登报!专家建议保护隐私